近日,南京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为一名患有多种先天性疾病,且数年来无法自主进食的患儿实施了内镜下经皮胃造瘘及空肠置管术。医生在孩子的胃上打了个“小洞”,为营养供给打开“绿色通道”。
桐桐出生便被诊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脊柱侧弯、脑瘫、癫痫、肠瘘等疾病。在疾病影响下,7岁的桐桐完全没有行为能力,不会说话,智力低下,无法自主进食,只能依靠经鼻插入的胃管打入奶和食物维持生命,因此,体重只有33斤,仅相当于4岁孩子的正常体重。前不久,在一场严重的肺部感染后,桐桐出现严重的胃动力问题,10ml的流食都不能消化,便被送至南京市儿童医院。
该院消化科张志华副主任医师介绍:“孩子入院时营养状况差,消化功能也很差,有严重胃潴留,情绪激动时还会拉扯胃管,极度不配合我们的治疗。”考虑到孩子的情况,经科室讨论以经皮胃造瘘代替鼻饲,然后经造瘘口置入空肠营养管,直接越过“瘫痪罢工”的胃,把营养液输送到小肠吸收。
消化科刘志峰主任和张志华副主任医师共同为桐桐实施了内镜下经皮胃造瘘及空肠营养管置入术。术中,张志华首先利用胃镜光源确定穿刺点,随后刘志峰在体外用套管针垂直刺入胃内,打了一个直径3-4毫米的“小洞”,拔出针芯后送入环形导丝。另一头,在胃镜下夹持抽取导丝,将造瘘管及封堵片套在导丝上,再经由“小洞”拉至合适的位置。再借助胃镜,观察造瘘管头与胃壁是否贴合,并固定造瘘管和连接头。“普通的胃造瘘到此即可,可以解决不能长期经口进食的问题。但这个孩子还存在胃潴留的问题,因此我们又在造瘘口加装了空肠营养管,以便注入的营养液能顺利到达肠道,保证营养正常吸收。”张志华说道。
整个手术过程,胃内胃外需要同步协作,造瘘所需零件细小,过程繁琐,对医生操作胃镜的熟练程度、彼此间的配合度以及专业性都有很高的要求。然而,在医生的密切配合下,手术全程非常顺利,耗时仅不到半小时,造瘘口和空肠营养管安装成功。
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常常用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但由于大众对该技术的认识不足,在孩子的治疗中使用并不广泛。刘志峰表示:“该技术适用于胃肠道功能正常但存在吞咽障碍、不能主动进食的患儿。其众多优势,让它比鼻胃管更适合孩子。”通讯员 张艾萱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钱鸣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