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正文

勇闯风电开发“无人区” 西藏措美哲古分散式风电场并网发电

海拔5158米的世界最高风电项目——西藏措美哲古分散式风电场首批机组12月22日并网发电,创造了高原风电建设史上的奇迹。

哲古镇,并非常人想去就能去的——这里缺氧、寒冷、紫外线强,平均海拔近5100米的措美县哲古镇,雪山湖谷纵横,大小山脉连绵起伏。这里常年气温8.2℃,极端最低气温-18.2℃,冰雹频发,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但这里的风力资源极为丰富,是天然的风能发电宝库。

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完成了哪些不可思议的挑战?

12月26日,记者实地探访。

超高海拔的风电科研示范项目

西藏措美县哲古分散式风电项目,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是迄今为止世界海拔最高的风电场,平均海拔高度介于5000-5065米之间。该项目由三峡集团投资、中国电建成都院EPC总承包建设、水电五局参建,总装机容量为22兆瓦,项目包含:5台单机容量为2.2兆瓦的直驱机组,5台单机容量为2.2兆瓦的双馈机组,配套建设1座110kV升压站。

该风电场理论年发电量约为10077万千瓦时,年上网电量约为5904万千瓦时,总投资约2.2亿元。

作为国家超高海拔风电科研示范项目,措美哲古风电场对探索解决高海拔风能资源特性、地理特性、气候特性复杂多变,风电场选址、测风、设计、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方案,以及风电机组设备元器件选择、绝缘设计、加工工艺、控制策略等都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将形成超高海拔风电场开发一系列解决方案,为类似区域大规模风电开发提供研究成果和工程借鉴,将助力我国超高海拔水风光多能互补基地的建设。”三峡集团西藏公司哲古风电项目负责人如是说。

高海拔建风电项目要度过三个难关

参与施工建设的中国安能三局重庆公司措美风电场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进场后面对第一道难关就是环境恶劣、异常艰苦。

这里常年冰雪覆盖,高寒缺氧,许多人员因缺氧导致头晕恶心,深夜难眠。第二道难关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以及资料员等严重短缺。第三道难关则是施工组织,风机基础浇筑必须一次性浇筑成功,每一次浇筑要控制在12至18小时之间,中间不能有间隙和断档,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断层、冷缝等质量事故。

由于超高海拔地区大气压力和空气密度极低,平均只有沿海地区的60%,导致风电机组推力严重下降、更容易造成叶片失速,对工程建设提出了更大挑战。

但广大建设者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坚守“安全第一、尊重科学”的原则,他们克服强紫外线、冰雹霜冻、大雪风沙、极度缺氧等恶劣环境条件,认真组织,科学决策,周密部署。

勇闯风电开发“无人区” 传承“老西藏精神”

项目区气候高寒,夏季时间短,冬春季时间长,气温低、风速高,氧气稀薄。在建设过程中,需克服设备供应运距远、工作效率低、高原缺氧、紫外线强、低温大风雨雪天气等各种困难。中国电建成都院作为总承包建设其项目团队,充分发扬“老西藏精神”,以及援藏建藏60多年的丰富经验,克服恶劣条件,攻克技术难题,从机组生产制造、超长距离大件运输、机组基础施工、吊装作业等多环节精细组织,严守安全底线,科学安排工期,最终圆满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在现场解决低温风机基础浇筑难题时,通过潜心研究和现场摸索,中国安能的项目施工人员发现,由于海拔较高,施工现场昼夜温差大,为加快混凝土强度上升,就必须把好混凝土配合比、出机口温度、充分振捣、加热保温等四道关口,缺一不可。施工团队,待混凝土初凝,使用覆盖土工布以及干燥棉被,并在主体周边设置硬质挡板,安排专人在夜间使用木炭加热,待白天温度达到15度以上,再覆盖湿棉被,让混凝土内外温差尽可能缩小,使混凝土整体进行充分收缩,提高强度。这一方法,有效解决了混凝土强度上升较慢的难题。在项目部人员的不断革新下,仅用36天就完成了8台风机基础全部浇筑,升压站主体施工进度也如期完成,为中国安能高原风电施工注入了“加速度”。

2021年5月初,现场吊装工作如火如荼开展。水电五局施工团队的工人老谭回忆:“第一次吊装塔筒就位后现场突然变天,狂风呼啸伴着鹅毛大雪,瞬时最大风速高达27m/s,大家只好先回去避险。”每一天都要满打满算,施工团队深知工期紧、任务重,多次派出工作组前往现场对项目重难点问题进行指导。最终,项目团队5个月内完成全部吊装,创造了超高海拔风机吊装含转场,单台风机吊装控制6天内完成的新速度。其中一台安装机位海拔高度5060米,机组轮毂中心海拔高度5150米,是目前世界安装海拔高度最高的风电机组。(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杨宇航)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西藏措美 哲古分散式风电场 高原风电建设 风能发电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